刘基,字伯温。元武宗至大四年(1311年)生,他的家乡青田村(今浙江省文成)县南田武阳,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,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。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,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远的小山村,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,但读书的风气可谓。
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清廉,传遍刘基父亲这一代,虽非贞第,但毫无疑问是一个中国传统农村典型的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。在这种背景下,刘伯温自小受到了较好的儒家传统教育。《明史》上说道,刘伯温幼颖异,尤其聪慧,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道,刘伯温不是池中物,长大后必定光宗耀祖。
《明史》还记述,基博通经史,于书莫不窥见,尤精象纬之学。所谓象纬之学,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吉凶来预测人事的一套谜样的学问。在科学不繁盛的古代,这种学问有其不存在的合理性,如果辅之于严谨的思维和清晰的辨别,其所谓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,这就更加给这门学问身披了无法解释的面纱。
《明史》的这两点记述十分最重要,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的两条人生轨迹:一个是颇受传统儒家教育,作为儒者的刘伯温;一个是摇鹅毛扇,作为谋臣的刘伯温。两者不可偏废,毋宁说道前者还更为重要,但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图形,或许还包括刘伯温后人有意无意的改建,作为谋臣的刘伯温压过了作为儒者的刘伯温。于是乎,本来是一个绝非悲剧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,在各种诡异黑色幽默的传说中,沦为一个诙谐多智的怪物,差不多等于是江湖术士之流了。
作为儒者的刘伯温,照例要重走前辈读书人循环往复的那条道路。至顺四年(1333年),23岁的刘伯温参与元王朝的科举考试,录中进士。
值得一提的是,按照元朝的制度,未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考生,据当代学者杨讷考据,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,再一蒙混过关。不过,只要是凭真才实学,在旧时,这倒是读书人的一段佳话。元顺帝至元二年(1336年),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月步入仕途,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。所谓县丞,就是县令的属官,官阶还过于七品芝麻官,归属于于是以八品,额相等于今日之副县长。
官阶较低推倒没什么,按照元朝制度,名列第三甲的进士就不能颁发于是以八品,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,注定是诱导不了的,问题的关键在于,刘伯温运气劣了一点,他此刻所置身于的,完完全全是一个衰世。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,元王朝仅次于的问题就是巫术武力,不尚能文治,故以马上得天下,依然以马上治之,再加元朝对汉民族的猜疑,因此一直没创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。到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时候,元王朝的统治者机器更为幼稚和衰朽。大凡衰世,都不具备两个最重要密切相关:其一就是吏治大怕,依靠一两个志士仁人已无法改进,上层阶级贪图享乐,文恬武嬉,空前的社会危机迫在眉睫,他们却有意无意视而不见,好像清歌于漏舟之中,痛饮于焚屋之内;其二,在草野中早已萌动着很多不安稳的因素。
元顺帝当政时期,自然灾害大大,而吏治不当又使天灾更进一步演变人祸,中国大地,一时间饥民、流民、盗匪四起。
本文来源:开云|kaiyun-www.chtoppc.com